成長的故事──《帶走月亮的女孩》


作者:朗達.婕拉爾(Randa Jarrar)
出版日期:2009年06月25日
閱讀日期:2009年07月23日
入手方式:試讀活動(感謝大塊文化)

自從有了汽車、火車、飛機等便利的交通工具之後,人們就再也不一輩子只定居在一個地方了,到幾個城鎮外探訪親戚朋友,或是前往別的國家渡假旅遊,都成了稀鬆平常的事。但這些都只是旅行,僅僅是短暫在某地停留,期限一到,就能回到自己的家,和搬遷移居完全不同。

人們會為了各式各樣的理由搬家,有些是心甘情願的,有些是被迫、不得已的。但不管是什麼樣的理由,對人們來說,換一個新的環境,就表示必須重新適應,必須重新培養新的生活習慣,也必須想辦法融入其中,還必須克服種種困難,讓自己得到認同,不至於在人們之間顯得格格不入。對一個大人來說,這些問題已經相當棘手麻煩了,更別提對一個孩子來說,要遠離從小生長的地方,遠離一切熟悉的事物,最重要的是──得要遠離最最要好的朋友(還有偷偷暗戀的男孩),那是多麼令人慌亂的事。

妮達莉出生在美國波士頓,父親是巴勒斯坦人,母親是埃及人和希臘人的混血兒。當她還在玩娃娃的年紀時,就隨著父母搬到科威特定居,在那裡渡過童年時光。她的成長歷程就像一般的孩子一樣,有嚴厲的父親、關心她的母親(雖然他們倆老是吵架),她從未想過自己有朝一日會離開科威特。然而,十三歲時,由於伊拉克入侵,戰事爆發,一家人為了避開戰爭,匆匆逃離科威特,前往埃及亞歷山卓投靠外公,而妮達莉甚至無法和朋友好好道別。

面對陌生的新環境、茫然無知的未來,以及對故鄉的想念,妮達莉感到無所適從。但她的父母忙著面對自己的困境,試著尋找新的生活方式,沒有心力顧及她的感受、給予她幫助,父親甚至還將自己未完成的夢想投射到她的身上,反倒為她增加不少壓力。妮達莉只好懷著惴惴不安的心,一方面擔心自己的與眾不同,一方面又悄悄得意自己的獨特,自己想辦法面對這些改變、適應這些改變。

一次的離鄉背景就已經夠嗆的了,好不容易適應了新環境,父親卻又在絕了回科威特的念頭後,積極地找起了美國的工作,還偏偏真的讓他找到了,一家人再度遷居,這次的目的地是:美國德州。比起埃及,美國和妮達莉所習慣的伊斯蘭文化,差異更大了,她必須面對新的價值觀和新的語言、在國籍認同中迷惘(海關人員對持有美國護照的她說:歡迎歸國!),更要反抗父親越來越令人難以忍受的高壓管教,與強加在身的理想,試圖找出屬於自己的生活、選擇自己所要的路。

過去我也曾隨著母親離開從小生長的故鄉,到一個氣候、環境截然不同的地方居住(我比妮達莉好一點,還有故鄉可以回去),在學期中轉學到新的學校去。因此在故事中讀到妮達莉面對新學校的恐懼與憂慮時,我特別覺得感同身受;那一張張心思不明的陌生臉孔,相異的生活習慣和教學進度,都讓我覺得相當恐慌。不過,當然我也和妮達莉一樣,在某個契機後交了朋友、順利融入學校之中;但也正因如此,數年後要搬回故鄉的時候,便覺自己彷彿分裂為二,被兩個故鄉拉扯,歡喜與不捨在心中交錯,回到故鄉之後,還著實有一陣子非常不適應呢。

這樣一個顛沛流離的複雜故事,雖然還是免不了帶著點悲傷和沉重,也不如書介所說能令人捧腹大笑,但主角妮達莉那略微風趣又辛辣的言詞與譬喻,直接得讓人在目瞪口呆的同時,感到驚喜不已。作者貼切細膩地描寫了女孩的一舉一動與幽微心理,並透過女孩的眼睛,帶出包含政治、戰爭、性別歧視、自我認同等議題,更敘述「家」的真實與重要。

縱使背景不同、經歷相異,但那些刻劃在成長軌跡中的失落與迷惘、叛逆與爭執,都是相似的,而這些便組成了我們成長的故事。

個人喜愛度:★★★

【延伸閱讀】
帶走月亮的女孩/朗達˙婕拉爾(BY 路那)
【試讀士牘】帶走月亮的女孩:用幽默彰顯生命的意義(BY 顏玲)
帶走月亮的女孩(BY elish)
試讀:《帶走月亮的女孩》(BY 苦悶中年男)
夢想成長的力量,《帶走月亮的女孩》(BY 栞)
《帶走月亮的女孩》試讀徵文活動(不讀會死毒舌俱樂部)
※ 內有眾家精彩試讀書評。

【朗達.婕拉爾作品】
帶走月亮的女孩(博客來網路書店)

0 回應:

◎感謝來訪,歡迎分享你的想法!
◎勾選「通知我」可以避免遺漏後續回覆的訊息
◎別忘了留下大名、連結等資料,我才有機會多認識你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