殘酷變態的話題作──《人魚之歌》


作者:薇兒.麥克德米(Val McDermid)
出版日期:2010年07月27日
閱讀日期:2010年08月31日
入手方式:借閱@租書店

我們看一樁犯罪事件,要找的是線索,從一些事物指引我們可能要找的人和地點。他看一樁犯罪事件,對這些東西都不感興趣。他想要知道的是為什麼會出現那些線索,找出原因從中推斷出做案的人。感覺上就好像我們在利用線索和資料向前推,他在利用這些東西往後推。」──(P.112)

之所以會找《人魚之歌》來看,除了因為它有《龍紋身的女孩》系列作者掛保證推薦外(可見我還是蠻吃這套的,但還是要看推薦者是誰啦),另一個原因是讀完本書的朋友,不約而同地提到它「極為變態」,對於現代無腥羶色不歡的重口味讀者來說,這應該是個非常吸引人(掩面)的誘餌,而作者也並未讓我們失望。

故事情節圍繞在英國布拉德菲爾德,發生的四樁殘忍血腥、駭人聽聞的兇殺案。死者屍體傷痕累累,明顯在生前受過殘酷虐待,死後被棄置於同志出沒地帶。兇手冷靜、精準,不留一絲線索的犯案手法,令警方束手無策,使調查遲遲未有進展。在龐大的輿論壓力下,警方終於請來犯罪側寫專家──東尼.希爾──參與調查工作,試圖從既有資料中找出一線曙光。

結合罪犯側寫(犯罪心理)與酷刑虐殺兩大題材,作者一邊寫主角東尼與兇手的心理鬥智,一邊精細描寫各種變態殘忍至極的歐洲酷刑,更在書中將故事正文(辦案進展)與兇手自述(日記)交錯穿插,讓讀者在閱讀殘虐命案的同時,更進步一瞭解兇手內心深處的思緒想法。從他對刑具的著迷與喜愛、犯案前到犯案當下的心理歷程,直至最後挖掘出他的悲慘過去,一個既可恨又可憐的「人」,就這麼被作者塑造出來,活靈活現地呈現在讀者眼前。讓人一邊對他的所作所為恐懼不安,卻又忍不住對他的遭遇同情不已。

說到酷刑,我腦中第一個浮現(同時也較為熟悉的)還是滿清十大酷刑,對於西方的酷刑,我僅有的微薄認識,就只有最為知名的「鐵處女」了。所以好奇寶寶又愛查資料的我,書讀不到三分之一,就打開網頁開始搜尋各種刑具的照片。看完照片真的會覺得「好痛」,不過在閱讀的過程中,的確會對作者的描述更有感覺。(事實上,由於這些東西的名稱沒有統一的關係,直接用書中的名稱在網路上搜尋不到資料,好奇刑具外觀的人可以看看這篇文章。對照作者的描寫,「刺刑」用的應該就是鐵娘子長矛,「猶大吊刑」當然就是那張猶大椅,「酷刑架」在書中譯為「梯形架」,「開花梨」就是「機械梨」,「斷輪」就是那個包著金屬的大車輪。我個人覺得看起來最痛、最可怕的就是「鋸刑」了。)

其實我覺得罪犯側寫員和臥底警探,在某個角度來看極為相似,他們都必須「成為別人」,掙扎在自我定位的界線,穿梭於不同的身份之間,猶如立足於鋼絲之上。雖然不應該這樣比,但相較於臥底時刻要擔心身份曝光的恐懼(從外而來),我覺得罪犯側寫員所要承受的考驗更加艱難,他們要面對的是人性與道德的考驗,是與心魔的戰鬥(從內而來),並且無法逃避。

《人魚之歌》全書情節緊湊流暢,讀來相當過癮。唯一可惜的是,在譯文的部份,似乎有些許未潤飾完成的情形,例如:「尤其是以抓兇手謀生的這幫人最喜歡記筆記,工作上的細節全部。」(P.81)、「他倒是可以給我們有些老闆在超時加班方面上幾堂課。」(P.109),看到這種句子,閱讀的情緒不免受到破壞。

另外讓我略有微詞的是結局的部份,以下的內容隱藏起來,以免害人誤踩雷,想知道的人只要按一下「顯示文章」就看得到囉!

也許是國情有所不同的關係吧,感覺亞洲這邊的作品,大多是以兇手伏法或投案為故事劃下句點,而西方的犯罪、推理小說,則往往以兇手的意外死亡作結。這麼做倒也不是不好,只是《人魚之歌》這樣一本「特別」的作品,卻擁有如此平凡的收尾,難免讓人覺得有些失色。


個人喜愛度:★★★☆

【延伸閱讀】
《人魚之歌》(BY 艾日)

【薇兒.麥克德米作品】
人魚之歌(博客來網路書店)

2 則留言:

  1. 感謝版大分享!!

    您一定很喜歡看書喔,

    我覺得您寫的很不錯!

    我相信您一定是個有內涵的人~

    回覆刪除
  2. 謝謝稱讚~
    你的稱讚是我最大的鼓勵!
    好害羞 >////<

    回覆刪除

◎感謝來訪,歡迎分享你的想法!
◎勾選「通知我」可以避免遺漏後續回覆的訊息
◎別忘了留下大名、連結等資料,我才有機會多認識你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