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謎理館專欄】主角死了,故事要怎麼說下去?



2008年7月至2010年8月這段期間,我受邀在誠品網路書店的推理部落格撰寫專欄「推理,當局者.謎/佈局者.迷」,轉眼十年過去了(我的青春小鳥一去不回頭~~),當初的連結已經失效,文章也不知消失到哪兒去了,索性拿回自家部落格舊文新貼,騙騙點閱率(喂)
一部小說作品中的主角,除了要扮演讀者窺看書中世界的關鍵門戶外,還要擔任溝通讀者與故事的橋梁,是個極為重要的存在。到了推理小說中,主角通常也同時身負偵探角色的重責大任,他的重要性與獨特性,就更加不可動搖。

身為偵探,必須從一片混亂中找出可用的線索,看穿隱藏在迷霧之中的謎團,有時還得兼差扮演法醫,進行基礎驗屍;雖然他不見得會在事件發生時馬上現身,有時甚至在人都快死光了才姍姍來遲,但不論在何時出場,不論是否親身參與事件之中,偵探通常都會活到最後,順利達成為讀者撥開迷霧、解開事件真相的重要任務。

然而,再怎樣不能打破的原則,也總是會有被打破的一天,作家山口雅也的作品《活屍之死》,就大膽擊破了偵探不死的「絕對原則」。故事進行還不到三分之一,身為主角,同時也扮演著偵探角色的法蘭西斯.巴利科恩(綽號「葛林」,以下皆以綽號稱呼),就因為吃下了祖父轉送的巧克力,在浴室中失去意識,一命嗚呼。

那麼,主角死了,故事要怎麼繼續下去呢?

我們姑且先將這個疑問放置一旁,來看看這個故事的背景架構,作者從故事的第一頁開始,就直接了當的宣告:「這是一個死人能夠復生的世界」;當然了,這些「死而復生」的人,絕對不是像電玩遊戲的「復活」那樣,能夠直接回復到死亡前的原始狀態,而是成為一具「活屍」,沒有心跳、不用呼吸、不會肚子餓、不需上廁所,五臟六腑與大腦都停止運作,但他們能夠看得見、聽得到,也能操控自己的身體行動。好消息是,活屍們能思考,也並不會有想要咬人的欲望,壞消息卻是,他們的「屍體」依然會隨著死亡時間的經過而自然腐敗。

因此,咱們的主角葛林,就這麼在死去的幾個小時後復活,他的死亡與復生,除了讀者之外,沒有任何活人或死人親眼見到。山口雅也之所以架構了如此特殊的世界觀,不單純是想要引發讀者的好奇心,也並非是為了以「偵探之死」的話題性來譁眾取寵,而是更有深刻用意,與書中核心主題息息相關的;葛林的死,不僅是整個龐大謎團的關鍵一環,也是必然發生之事。

雖然身為主角又兼任偵探,葛林其實是個和你我沒有兩樣的普通人,他只不過是個對「活著」感到迷惘的年輕男孩,若非遇上了死而復生這檔子荒謬之事,他也不會心生調查之意;也因此,比起一般偵探只是想要找出兇手、得到破解謎團的樂趣,葛林所求的,是更為直指己身、更為現實面的:「找出殺害自己的真兇」,而這件事,卻是許多被殺害的人,永遠都無法親手完成的事。

尚不知生之樂,就要面對死之哀,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件殘酷的事,而葛林要面對的挑戰,更是不僅如此,他不但要親眼見到自己的身體逐漸腐敗,還必須使盡十八般武藝,遮掩腐敗的痕跡,為身體進行防腐處理;甚至,在早有好感的女性投懷送抱、獻身挑逗之時,他卻只能拼命閃躲,苦笑表明自己「心有餘而力不足」,想盡辦法引開話題。

在隱瞞自己的活屍身份之外,葛林還得悄悄進行調查活動,儘可能地收集線索,面對家族莊園裡一樁又一樁的異常事件,與各懷鬼胎的家族成員,他從中抽絲剝繭,試圖尋找掩藏其中的詭譎陰謀;但是「活屍」的存在,卻為葛林的解謎之途增添了重重困難,他無法以常理測度,採用將死者剔除出嫌疑犯行列的刪去法,而必須將死者與其心態也列入考慮之中。

堆積如山的困擾,加上混亂的局勢,又得要隨時應付突發的狀況,也難怪葛林要無奈地在追查線索時,被廚娘和赤夏狠狠兇一頓後,大嘆自己都已經被殺死了,還要被這樣對待,頻頻自嘲哪有主角這麼悽慘,懷疑自己果然不是什麼男主角了。

於是,處於這個詭奇的死者復生世界之中,透過亡者偵探的思考與追尋,透過山口雅也的黑色幽默筆觸,我們終將明瞭,生與死不過只有一線之隔,比起活屍們「雖死猶生」的荒謬景色,活人們「雖生猶死」的迷惘與矛盾,更加令人感到悲傷。

0 回應:

◎感謝來訪,歡迎分享你的想法!
◎勾選「通知我」可以避免遺漏後續回覆的訊息
◎別忘了留下大名、連結等資料,我才有機會多認識你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