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川又千秋
出版日期:2010年05月02日
閱讀日期:2010年06月07日
入手方式:借閱@親友(感謝金魚大方出借)
文字具有魔力,這是無庸置疑的事。但是一首能讓讀者帶著笑意而死,令政府不得不派人查禁,卻依然有無數人前仆後繼,寧死也要讀它的詩?這就有點可怕了。
忍不住想起過去曾聽說過的禁歌《黑色星期天(Gloomy Sunday)》,傳說它能讓聽者感到悲傷、絕望,失去活下去的力量,最終步上自殺之路。好奇之下我也找來聽了,雖然歌詞內容灰暗、旋律相當憂傷,但要說它能毫無來由地讓人想要自殺,我想那是人們太穿鑿附會、言過其實了。
不過,《弒魂詩》裡的這首法文詩〈時間的黃金〉,感覺比較像毒品,它讓人們入迷,能為人們帶來精神上的快感與解脫。而因為是由文字所組成,它的複製與散佈,相較毒品容易許多,當然也更加不容易查禁。這首詩究竟擁有什麼樣的魔力,能夠造成如此效果呢?這就成了貫穿全書的中心謎題。
從幻詩的出生──法國超現實主義時期,到幻詩埋藏多年後的重見天日──日本的現代(應為本書成書的一九八四年左右),最終揭露幻詩的本質真相與結局,可以說本書所寫的,就是這首幻詩〈時間的黃金〉的一生際遇。有別於一般以生物做主角的小說,「詩」是死物,沒有自我的思想,也無法主動採取任何行動,只能跟著周遭人們的舉動而隨波逐流;但它同時卻又像個活物,帶領人們一窺世界奧秘,影響無數人的生命軌跡。
作者在本書中的題材發想,以及結合史實完成虛構故事的方式,相當引人入勝,趣味十足。但在情節氛圍的轉換上,似乎就顯得有些不自然。故事的〈序幕〉以一名調查員追查「貨」(也就是幻詩)的情節展開,很有科幻懸疑的味道。而後,作者回頭說起超現實主義發起人──安德列.普魯東(André Breton)──與幻詩作者胡梅(Who May)的相遇和往來,藉著描述詩作的誕生,探討了文字、語言與閱讀之人的關係,讀起來文學風味較重。然而,當故事進入現代日本,那股文學風味就不見了,甚至在轉到火星上的場景後,科幻力道更一瞬間增強加大,感覺和前半的法國時期有明顯斷層,猶如是在讀著不同的兩本小說。
話說回來,故事裡把這首詩講得那麼神,到底要怎麼處理它的內容,也真是個難題。若是避重就輕完全不提,被吊足胃口的讀者肯定會憤憤不滿;但若是透露了它的內容──不管是全文抑或部份──像本書的做法一樣,要是達不到故事裡所描寫的那種感受,又會讓人覺得有些失望──事實上也的確如此。不過如果真的能夠造成那種感受,未免太過恐怖……讀者真是難以取悅的生物啊。
至於結局,也不是說不好啦,至少它有做到與故事開頭首尾呼應,我也想不出更好的收尾方法了(更轟轟烈烈的倒是有啦……)。但就是跟前面的故事比起,氣勢略顯不足吧。
個人喜愛度:★★★
◎文章得靠自己閱讀,此外別無他法──
不管是誰,都無法理解寫作者的文章意涵。人總是以自我本位的投射去閱讀文章與文字。
比方說──用「女」這個單字去想像看看。所投射出來的「女」,全都和每一個不同讀者的人生以及精神有所關連。也就是說,只有讀的人對「女」字有自己的個別想像。
因此,所有的語言都和鏡子十分相似,語言必然會反映出閱讀之人本身。(P.113)
【延伸閱讀】
→ 時間乖離的幻詩--川又千秋《弒魂詩》(BY 補夢人)
→ 試讀:《弒魂詩》(BY 苦悶中年男)
→ 危險的幻語呢喃,《弒魂詩》(BY 栞)
【川又千秋作品】
→ 弒魂詩(博客來網路書店)
0 回應:
◎感謝來訪,歡迎分享你的想法!
◎勾選「通知我」可以避免遺漏後續回覆的訊息
◎別忘了留下大名、連結等資料,我才有機會多認識你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