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憶的共鳴──《父後七日》
作者:劉梓潔
出版日期:2010年08月04日
購買日期:2010年10月04日
閱讀日期:2010年11月09日
我一向覺得,喪禮之所以會有如此複雜繁瑣的儀式,一方面是為了表達對死者的重視與敬意,另一方面則是藉由馬不停蹄的忙亂作為緩衝,讓生者得以從中調適親人逝去的悲痛情緒。
讀〈父後七日〉的時候(這句話也可以替換成:看《父後七日》電影的時候),我無法自抑地一再想起那些被我埋藏的記憶,一幕幕猶如走馬燈般,在腦海裡輪番上演。感覺有些羞恥(彷彿隨著作者一同坦露最私密柔軟的自己),又有些懷念(那宛若慶典的盛大儀式、那關於托夢的相互詢問),忍不住悄悄比較著習俗細節的異同之處(我們也是穿黑衣黑褲、也必須茹素,但沒有要求不能睡床),期盼尋得你我共有的相似經歷與情感(好像能藉此證明些什麼似的)。
這樣一篇短短四千字的文章,似乎道不盡所有的悲傷,卻也似乎把一切都給說盡了。那看似荒謬、實則真實的述說,不但勾起了我們心底最深最深的痛,更引出了我們最最難以磨滅的思念。
而在〈父後七日〉之後,這本散文集帶來的是一則則回憶與生活片段。有路邊觀察所得的隨筆,有日常經歷的記事,有旅行的記錄,也同時承載著鄉愁、記憶,及作者本身對事物的種種印象。劉梓潔的文字很直接、很單純、很生活化,乾乾淨淨地,沒有多餘無用的華美形容,如同鄉下孩子給人的感覺,質樸無華、踏踏實實,卻能一再觸動我們的回憶與共鳴。就好像那文字所描繪記載的,不僅僅只是她的故事,也同樣是我們這些在臺灣成長之孩子的故事。
特別值得一提的,是令我恍然大悟的卷末後記。是啊!我們閱讀,無非也只是「要好看」或「要好笑」如此簡單罷了。沒想到一個孩子竟能看得這麼透徹……不,或許正因為是未曾受到社會染缸所影響的孩子,才能如此直視事物最單純的本質吧。作者的自我鞭策無疑是成功的,她在書中隨處埋設的趣味炸彈,總是在我措手不及時,鬧得我又哭又笑。
個人喜愛度:★★★☆
【延伸閱讀】
→ 第40期心得(逆轉讀書會)
【相關連結】
→ 父後七日(博客來網路書店)
→ 電影原聲帶 / 父後七日(博客來網路書店)
About author: 小云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0 回應:
◎感謝來訪,歡迎分享你的想法!
◎勾選「通知我」可以避免遺漏後續回覆的訊息
◎別忘了留下大名、連結等資料,我才有機會多認識你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