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類一計畫,上帝就發笑──《消逝的六芒星》


作者:麥可.謝朋(Michael Chabon)
出版日期:2009年06月01日
閱讀日期:2009年05月15日
入手方式:試讀活動(感謝皇冠文化與周小姐)

故鄉裡,收藏著我們從小生長的時光,與我們熟悉見慣的景色,不管我們離得多麼遙遠,它都好像牽著風箏的手,以名為鄉愁的絲線,細細勾動我們的心弦,既堅定又不厭其煩地重複訴說著它的等待,有如溫柔的母親,隨時張開雙手歡迎我們歸來,讓我們知道,不論在外如何傷心痛苦,我們永遠都有一個地方可以回去,永遠都有一個後盾。

然而,麥可.謝朋卻在《消逝的六芒星》裡,為猶太人架構了一個沉重的背景,一個與現實歷史不同的走向:阿拉斯加移民法案成功通過、二次世界大戰延後結束、以色列復國失敗。在二戰期間,懷著對未來的美好夢想,而移民至阿拉斯加席卡的猶太難民們,在面臨幻夢如海市蜃樓般破滅的殘酷現實後,隨之又必須面對兩百萬族民被屠殺的噩耗,以及再也回不了故鄉的悲哀,接受並試圖習慣寄人籬下的異國生活,彷彿無根浮萍般隨波逐流。

時序來到六十年後,席卡特區的管轄權,即將在兩個月後移交回美國政府。故事便在此處由一樁不起眼的命案揭開序幕,從第一頁起就彌漫著巨大濃厚的民族哀傷;而主角藍茲曼的個人悲傷(失婚、酗酒、自責、窮困潦倒、以旅館為家),更像在反射著席卡人所面臨的絕境:前無進路、後無退路,對未來茫然失措,不知自己能夠何去何從,並且,急需緊緊抓住一根救命浮木。這樁發生在柴門霍夫旅館中的不起眼命案,便適時成了藍茲曼的救命浮木,令他拋開一切沉浸其中;卻沒想到越往下追查,他才發現,原來命案死者的身份並不單純,曾經幾乎成為全猶太人的救命浮木與精神寄託……。

本書仍然保有麥可.謝朋在《卡瓦利與克雷的神奇冒險》中所展現的寫作風格與技巧,以複雜又精緻的細部描寫、充滿隱喻暗示與嘲諷的對話,緩慢地堆積舖陳、塑造人物個性,逐漸顯露故事全貌。這樣的寫作方式,讀起來比較辛苦,很容易一個不小心就恍神;再加上偶爾劇情進展到一半,會突然像是神遊至他方般,描述起乍看之下毫不相關的事情,時常讓我感到混亂且難以習慣。不過,全書讀畢後,再回頭思考、咀嚼,就會發現,它不是讀過娛樂完就忘掉的故事類型,而是那種後勁強勁的烈酒,一切都結束後才會發覺,它的存在感如此強烈,餘韻無窮。

在閱讀《消逝的六芒星》時,我頻頻想起詹姆士.艾洛伊的《黑色大理花》,同樣是以命案開頭、同樣囊括了歷史人文背景(當然,差別在於本書的背景和命案都是虛構的),也同樣緊密結合主要角色們的心理轉折,將一切交織糾纏而成真實得像是活生生在我們眼前上演的現實。雖然故事結局略顯荒繆(不過,其實我認為,被逼急了的狗尚且會跳牆,被逼到絕境的人,不管做出什麼事,我都不會覺得奇怪)、情節也不如《黑色大理花》那麼殘酷黑暗,但正因如此才更能顯出本書的可看之處,以及麥可.謝朋之筆的獨特魅力。

個人喜愛度:★★★☆

是說,對話部份真的讓我有點困擾,很多笑點都看不太懂,明知道是在暗示嘲諷些什麼,卻弄不明白(嘆)
附註一下,標題和我寫的內文無關,只是出現在書中第十章的最後,而我剛好又蠻喜歡,就拿來用了。

◎買賣混亂是他的專業,懷疑一切是他的本性和工作。對他來說,天堂是個爛發明,神只是個字眼,靈魂頂多是人的蓄電量。(──節錄自第十五章)
◎重點不是找出真相,把事情弄清楚。因為你跟我,我們都很清楚,各位,真相是我們在決定的,無論事情搞得再明白,辦得再漂亮,到頭來對死者根本一點差別也沒有。(──節錄自第三十三章)

【延伸閱讀】
猶太警察工會(The Yiddish Policemen's Union) by Michael Chabon(BY 卡蘭坦斯)
麥可謝朋《消逝的六芒星/猶太警察工會》:驚奇不斷的混搭風冒險(BY 藍色雷斯里)
NO.306 囊括推理、科幻大獎的奇書,麥可.謝朋《消逝的六芒星》(BY Heero)
[試讀] 消逝的六芒星(BY helenna)
消逝的六芒星(BY elish)
意第緒語的冷硬是什麼?麥可‧謝朋《消逝的六芒星》(BY 寵物先生)
2007年《消逝的六芒星》(BY 呂仁)
在歷史的翻轉中巧妙省思──讀麥可.謝朋的《消逝的六芒星》(BY 鎮長)
《猶太警察工會》(《消逝的六芒星》,The Yiddish Policemen's Union)推薦文(BY DaNee)

【麥可.謝朋作品集】
消逝的六芒星(博客來網路書店)
卡瓦利與克雷的神奇冒險(博客來網路書店)

0 回應:

◎感謝來訪,歡迎分享你的想法!
◎勾選「通知我」可以避免遺漏後續回覆的訊息
◎別忘了留下大名、連結等資料,我才有機會多認識你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