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白先勇
出版日期:2002年09月10日重排十九印
閱讀日期:2007年09月27日
入手方式:借閱@圖書館
有人曾問他寫作小說的程序,他說:
多是先有人物。我覺得人物在小說裏佔非常重要的地位,人物比故事還要重要。就算有好的故事,卻沒有一個真實的人物,故事再好也沒有用。因為人物推動故事,我是先想人物,然後編故事,編故事時,我想主題。……有了故事和主題,便考慮用什麼的技巧,什麼表達方法最有效。──P.35
因為《紐約客》讓我著迷於白先勇的文字魔力,於是我尋了《臺北人》,《臺北人》也果然沒有讓我失望,十四篇帶著鄉愁的故事,把我拉扯進了那個我不曾參與的年代。白先勇以各種不同的角度──旁觀的「我」、身在其中的「我」、獨立其外的第三觀點來敘說各個故事,講述那個年代從大陸來到台灣成為「臺北人」的人們,他們的故事、他們的喜怒哀樂、他們的愛恨交織。
在閱讀《臺北人》的途中,我老是想到《紅樓夢》,總感覺在好幾個故事的角落裡,不管是劇情的某個細微安排,抑或是作者在故事中所展現出來的想法,帶著淡淡的《紅樓夢》氣息。後來,我回頭閱讀本文前的介紹文時,也果然在余秋雨的〈世紀性的文化鄉愁〉一文中證實了我的感受。
畢竟我從未生活在那個動亂的年代,所以也不敢說自己真能從故事中體會到什麼深刻的感受,就像〈歲除〉裡賴鳴升所說的──沒有傷痕的人,沒有資格講「臺兒莊」,最多不過是透過文字、透過劇情,來旁觀那個年代的哀愁罷了。
我的閱讀目光還是較為聚焦在白先勇的文字上,平平就是那些字,你認得,我認得,可就是怎麼,由白先勇組合起來,就變得不一樣,就變得特別了。白先勇寫起故事來,一個場景、幾個片段回憶,就輕易勾勒出整篇故事,好像技藝高深的水墨畫家那樣,簡簡單單的幾筆,山是山,水是水,樹是樹,鳥是鳥,令人驚嘆不已。而白先勇塑造起人物來,不是通篇說這個人好、這個人壞,並非是強迫式的灌輸給讀者,而是敘寫這個人所做所為、所思所想,讓讀者自己來評斷此人。私以為,這才是真真正正妙筆生花的作者。更加令我佩服到底的是,故事裡的角色是什麼身份,就能夠說出符合他身份設定的句子,絲毫不會讓人覺得突兀或不適當。
在看白先勇的作品前,我很難想像,一篇短短的故事中能夠藏著這麼多的隱喻(當然是除了詩啊詞啊這些),從篇名標題、角色姓名、人物對話這些細微枝節,到故事骨幹的劇情發展,赤裸裸的擺在讀者面前也好,藏在某個稍不注意就會錯過的角落也好。我相信我有發現的隱喻只了佔小小的一部份,還有很多感覺得出有藏了什麼隱喻,但卻沒有看懂的東西,也難怪有許多人要攢研白先勇的作品了。我決定去找歐陽子的《王謝堂前的燕子》來看。
個人極主觀評分:★★★☆
【相關連結】
→ 第3期心得(逆轉讀書會)
【白先勇的文學作品集】
→ 紐約客(博客來網路書店)
→ 遊園驚夢(博客來網路書店)
→ 臺北人(博客來網路書店)
→ 樹猶如此(博客來網路書店)
→ 寂寞的十七歲(博客來網路書店)
→ 第六隻手指(博客來網路書店)
→ 孽子(博客來網路書店)
→ 謫仙記(博客來網路書店)
→ 驀然回首(博客來網路書店)
這本書實在太知名了,google搜尋下去一大堆心得,我就不一一引用了,有興趣的人請自行愛用咕狗大神吧!
0 回應:
◎感謝來訪,歡迎分享你的想法!
◎勾選「通知我」可以避免遺漏後續回覆的訊息
◎別忘了留下大名、連結等資料,我才有機會多認識你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