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縫》──夾縫中的人生


作者:張耀升
出版日期:2016年03月11日
閱讀日期:2016年03月12日
入手方式:試讀活動(感謝群星文化與Clain)

文字不如數字那般精確,說的人可以曖昧地表達,聽的人也可以曖昧地意會(至於意會的結果精不精準,那又是另一種曖昧了),所以我們可以喜歡上一個人,也可以喜歡上一個人,還可以喜歡上一個人,更可以喜歡上一個人(絕對不是我偷懶複製貼上,這四句真的意思不同)。我很喜歡這樣的曖昧,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曖昧,閱讀才如此有趣、如此耐人尋味。

張耀升的《縫》,在敘述裁縫店祖孫三代的第一個故事〈縫〉,就開宗明義點出了這個書名的曖昧:可以理解為「縫補」的縫,也可以理解為「裂縫」的縫。一個開一個合,幾乎是對立的兩個意思,卻能使用同一個字來表達,就如幽微複雜的人性,乍看矛盾,實際不過是一體兩面罷了。

表面上看來,除了其中幾篇彼此關聯──〈藍色項圈〉與〈友達〉從不同人的角度,敘述同一樁校園自殺事件;〈敲門〉與〈螳螂〉的主角是同一人;〈伊卡勒斯〉與〈洞〉互為表裡──之外,《縫》的故事都是各別獨立,出場的角色和遭遇亦有所不同。

但是整體來看,全書也未嘗不可視作在描寫人一生當中的各種時期。從接受家庭教育的幼年時期〈縫〉,到面臨同儕霸凌、升學壓力、父母與師長期盼(還有誤解)的就學時期〈暘城〉、〈藍色項圈〉、〈友達〉、〈鮮肉餅〉,再到大多數男人都必須走上一遭的當兵時期〈敲門〉,然後是真正獨立面對現實社會的就業時期〈螳螂〉,以及隨著經濟穩定,想要照顧父母卻發現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成年時期〈回家〉,最後則是不一定發生在哪個時期,但一定有機會經歷的戀愛〈伊卡勒斯〉、〈洞〉,有可能碰上並且印象深刻的住院〈祕密〉,彷彿能夠透過這一個個故事,窺見我們自身的成長軌跡。

唯有〈鼠〉這一篇,鏡頭一口氣拉到台灣日治時期的最末幾年,藉由在困境苦苦掙扎的姊妹,帶出當時大環境的艱難與悲哀,相對前面的作品顯得格格不入,也難怪編輯會在〈編者的話〉裡,提及曾為了是否收錄這一篇,而和作者發生過數次激烈討論。

作者的文筆無疑令人讚嘆,然而在驚豔之餘,我卻也不禁感到不寒而慄,因為故事裡的每一個人,全都深陷於黑暗(絕望)之中──有的是嘗試擺脫現況結果失敗,有的則是根本沒有想過要擺脫──幾乎看不到一絲光明(希望)與救贖。我只能猜測,作者或許是想挖開這些真實社會陰暗面的猙獰傷疤,赤裸裸地攤在陽光底下,挑出潛藏在人心深處的惡與殘酷,再試著細細縫補,讓傷口更好的癒合吧。

個人喜愛度:★★★☆

【延伸閱讀】
心的空隙——讀張耀升《縫)(BY 栞)

【張耀升作品集】
(博客來網路書店)
行動代號:孫中山(博客來網路書店)
彼岸的女人(博客來網路書店)
告別的年代:再見!左營眷村!(博客來網路書店)

0 回應:

◎感謝來訪,歡迎分享你的想法!
◎勾選「通知我」可以避免遺漏後續回覆的訊息
◎別忘了留下大名、連結等資料,我才有機會多認識你!